各地两会近期密集召开,从会上情况看,多地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民生保障,把百姓需求作为“第一考量”,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受到广泛好评。
民生是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地聚焦民生的努力有目共睹,但也有不少网民对部分民生项目提出意见和质疑。例如,有的民生项目存在形式主义,没有贴近百姓实际需求;有的重建设、轻管护,后期服务跟不上;等等。民生项目的设立要贴近生活、聚焦服务,更要在推进过程中,持续跟踪、强化督办,真正做到惠民生、暖民心。
民生项目设立要贴近生活、聚焦服务。针对住房保障、社区养老、子女教育、毕业生就业、食品安全、网络安全、文体旅惠民服务、就医购药等领域存在的痛点难点,应研究设计一批针对性较强的实事项目,精准补齐短板弱项。综合研判民生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住急难愁盼,做好“一老一幼”大文章,让百姓的安全感更有保障、幸福感更可持续、获得感成色更足。
政务服务要善于聆听百姓心声。政务部门应通过“靠前服务”,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在政务服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设置常态化征集意见平台,群众可随时通过网上留言提出意见建议;还应多关注网络平台的反馈留言特别是务实客观的批评建议,有的放矢采取措施,解决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重要事项要持续跟踪督办,接受社会监督。重点民生项目是各地政府对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确保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做好民生监督工作离不开监督方式创新,应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建立民生监督信息监管平台,精准发现问题线索。政府部门要实行公开挂牌督办,细化分解任务,建立民生项目每周、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推进计划表,通过线上审核、实地督查、暗访抽查等方式,持续跟踪督办。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媒介宣传报道,有效接受社会监督。(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温济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