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孩发生咳嗽症状时,家长第一反应通常是寻找药物治疗。儿童发生咳嗽一定要使用止咳药物吗?如何正确处理咳嗽?什么时候需要来医院就诊呢?希望这篇科普能解决您的疑问,再次面对小孩咳嗽时不再焦虑,提升照护能力。
01
什么是儿童咳嗽?
咳嗽是一种症状而不是疾病,是孩子生病时的“报警信号”;咳嗽的本质是一种自我防御,通过咳嗽的动作,有助于痰液、异物排出,保持呼吸道清洁通畅。
02
儿童咳嗽有哪些分类?
(1)咳嗽持续时间分类:<2周为急性咳嗽;2-4周为迁延性咳嗽;>4周为慢性咳嗽。
(2)咳嗽性质分类:咳嗽时有痰为湿性咳嗽(年长儿可咳出痰,年幼儿无法咳出痰但喉间有痰响也算),咳嗽时无痰为干性咳嗽。
03
为什么会出现咳嗽?
(1)急性咳嗽通常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
(2)慢性咳嗽则根据孩子年龄不同,病因有所差异:
<6岁儿童的慢性咳嗽最可能是由感染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引起,其中婴幼儿需警惕异物吸入,有误食、呛咳经历的家长应格外重视;≥6岁儿童则以咳嗽变异性哮喘和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学龄期、青春期孩子更易出现心因性咳嗽或多病因性咳嗽(如哮喘合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04
咳嗽患儿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吗?何时用?怎么用?
急性咳嗽患儿不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大多数时候,抗菌药物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抗生素、消炎药”。急性咳嗽大多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抗菌药物并没有治疗作用,且上呼吸道感染为自限性疾病,不用药也可自行好转。滥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缓解咳嗽,反而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害、诱导细菌耐药、掩盖症状导致咳嗽时间更长等,因此抗菌药物不能常规使用。
当孩子急性咳嗽老不好,或出现发热、咳脓痰、流脓涕、查血常规有炎症指标水平升高等,医师可能会判断孩子有细菌感染,此时就需使用抗菌药物。可选用口服阿莫西林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当儿童对青霉素过敏或药物无法获得时,可考虑选用口服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大环内酯类。
05
急性咳嗽患儿需用祛痰药吗?
急性咳嗽患儿不需常规使用祛痰药。在医师充分评估后,若孩子痰多、难以咳出、影响生活和学习时,可酌情使用。
06
咳嗽患儿需用抗组胺药吗?
急性咳嗽患儿不需常规使用抗组胺药。若孩子咳嗽是由过敏性鼻炎导致,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若孩子咳嗽是由其他鼻部疾病导致,对于≥6岁儿童,急性咳嗽期可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联合减充血剂。(抗组胺药属于抗过敏药的一种。常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酮替芬、赛庚啶等,有一定减少分泌物、减轻咳嗽的作用,但也易出现嗜睡、乏力的不良反应;常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有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安全性更高,但无止咳作用。减充血剂常见的是麻黄碱,可快速地收缩鼻腔黏膜血管,减轻鼻腔黏膜水肿,从而减轻鼻塞,但应注意连续用药不超过7d。)
07
咳嗽患儿需用镇咳药吗?
咳嗽患儿不需常规使用镇咳药。咳嗽是呼吸道的保护性生理反射,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当孩子咳嗽时,家长及医师需积极寻找咳嗽背后的病因,而不是盲目“镇咳”。仅在咳嗽剧烈,影响孩子日常生活时,经医师评估后可酌情使用。
08
儿童急性咳嗽时,家长应该做什么?
超过50%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咳嗽自然持续时间会超过10天(但很少超过14天),因此仔细观察和等待非常重要。避免过度焦虑和滥用抗菌药物、镇咳药等。如发现孩子出现以下令人担心的情况,则提示可能有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或肺炎,需及时就医:
(1)咳嗽持续不缓解;
(2)咳嗽进行性加重;
(3)出现其他症状如发热、耳痛、耳流脓、鼻塞、脓涕、喘息、气促、口唇发紫、呼吸困难、精神烦躁或萎靡等。
09
面对儿童急性咳嗽症状,家长在家能做些什么?
(1)让儿童充分饮水。对于年龄足够大的儿童,茶或汤等温热的液体会有帮助。
(2)蜂蜜。对于≥1岁的普通感冒患儿,我们建议将蜂蜜作为咳嗽的治疗方法。蜂蜜(2.5-5mL,相当于0.5-1茶匙)可直接给予,也可稀释在液体中再给予(如,茶、果汁。如果没有蜂蜜,也可用玉米糖浆替代。当用于1岁以上的儿童时,蜂蜜对夜间咳嗽有轻度作用,并且不太可能有害。由于摄入蜂蜜有肉毒中毒的风险,不到1岁的儿童禁用。
(3)远离吸烟环境,避免儿童接触“二手烟”。如果爸爸妈妈都有吸烟习惯,11岁以下的孩子约50%会经常咳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刘恩梅等.中国儿童咳嗽指南(2021患者版)[J].儿科药学杂志,2021,27(S1):17-22.DOI:10.13407/j.cnki.jpp.1672-108X.2021.S1.009.
[2]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中华儿科杂志》2021,59(09)10.3760/cma.j.cn112140-20210513-00423
[3]UpToDate临床顾问-儿童普通感冒:治疗和预防
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 主管药师 陈娟
审稿:南方医院临床药师 陈玲
编辑:温嘉林 程焕映
责编:陈广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