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徐志摩拍下的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四人分别是陆小曼、翁瑞午和陆小曼的两个侄儿。这张照片给人的观感像“一家四口游园”。徐志摩在拍下这张照片时,定然也有这种错觉,因为他们看起来太和谐了。
当时的徐志摩并不知道,自己死后,妻子陆小曼竟真的和好友翁瑞午同居了30年。期间,他们宁愿承受各种争议,也坚决要在一起。甚至徐父以断绝往来、拒付赡养费为由相要挟,他们也坚持同居。
陆小曼和翁瑞午的关系,早在徐志摩在世时就已经有些不正常了。翁瑞午得以介入徐志摩、陆小曼的生活,全因为他曾跟着大医丁凤山学习中医推拿,尤擅“一指禅”按摩功夫。
原来,陆小曼身体本就弱,她后来又为了与徐志摩在一起而毅然堕胎打掉了她和前夫王賡的孩子。这一冒险举动,让陆小曼落下终生不能生育的毛病,同时也让她的身体越发虚弱了。陆小曼后来吸大烟,更是透支了身体。
眼见心爱之人身体孱弱且经常腹痛,徐志摩“病急乱投医”找到了翁瑞午。他并不知道:自己乱投医的结果,竟是差点葬送了自己的幸福婚姻。
陆小曼是民国有名的交际花,她能被胡适称为“北京城不得不看的风景”,那是有原因的。陆小曼身材娇小,容貌美艳,据说,她不上相,照片完全照不出她十分之一的姿容。可即便如此,我们依旧能通过照片感受到她的“光彩照人”。
也是因此,徐志摩当年才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宁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和她结合。徐志摩知道妻子的魅力大, 可他更知道妻子的病需要尽快医治,他迫切地想让陆小曼调理好身体,然后给他生下一儿半女。
也因为想医治妻子的心太过迫切,他明知道翁瑞午和陆小曼年岁相当,且都极有魅力,依旧让翁瑞午长期出入家中,甚至让他隔着衣衫为妻子按摩。
在徐志摩的眼里,自己能做到如此,是爱她的表现。另一方面,徐志摩也相信陆小曼对自己的爱,他确信妻子能经受住考验。
诗人毕竟是诗人,他懂诗歌,却不懂人性。他严重低估人性的结局是:一切都慢慢朝着让他无法掌控的局面发展了。
徐志摩发现两人暧昧,是在撞见翁瑞午和妻子同在一个烟榻上开始的,他怎么看都觉得有点说不上来的味道。当时他和陆小曼正两地分居,看到这样一幕,他自然会多想。可徐志摩深爱陆小曼,哪怕再感觉不对劲,哪怕两人的风言风语再多,他也装没事人,甚至还在关键时刻为妻子辩护,他说:“病榻之上,即便想什么,也是做不出什么的。”
可徐志摩心里真的不怕吗?当然不是,他心里比谁都怕,所以,他一直不断地劝说陆小曼离开上海,搬去北京。他劝她搬,一方面是忍受不了两地分居,一方面是想让妻子远离上海的翁瑞午。
徐志摩明白:翁瑞午虽然有家室,却是个很大的情敌。某种程度上,他比自己更适合陆小曼。陆小曼喜欢京戏昆曲,翁瑞午是京戏昆曲的发烧友,且唱功了得,陆小曼喜欢绘画,翁瑞午也爱得不行,他早年还跟着赵叔儒学书画。而这几样,徐志摩都是门外汉。
有如此多共同兴趣爱好的两人,难免会在徐志摩在场时,因为忘乎所以而聊得热火朝天,从而让徐志摩感觉到失落。
诗人有多敏感,他对两人的关系就有多膈应。可这样的膈应,徐志摩还不得不长期忍受着。为啥,因为当时的陆小曼生活极奢侈,他们的经济捉襟见肘,以至于徐志摩打几份兼职也无法偿还债务。没钱怎么办?没钱就只得忍着屈辱接受翁瑞午的救济,当时,翁瑞午可是长期变卖家中的物件补贴他们啊(金主)。
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接受翁瑞午救济的徐志摩不得不忍受他们的关系。
没有解法吗?有,唯一的解法徐志摩找到了,就是劝陆小曼离开上海去北京。只要她去了北京,她离开上海圈子,戒烟也有可能了;去了北京,上海小家的额外支出也不用了;他南来北往奔波的路费也省了。这不,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嘛!
让徐志摩尴尬的是:陆小曼死活不同意北上,这就意味着,徐志摩的解法是无效的。至于陆小曼不肯北上,是否是因为翁瑞午,徐志摩并不清楚。徐志摩并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死前,他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劝说陆小曼北上。为了这事,他在遇难前一天,还与陆小曼吵了架,争执过程中陆小曼还动了手、用烟枪砸坏了他的眼镜一角。
这次争吵后,徐志摩北上去参观林徽因在小礼堂的演讲,这一举动,看似是简单“看演讲”,可如果细琢磨,就多少有点“负气找前任”的感觉:你让我不好受,我也让你难受。
飞机半路转机时,他曾后悔了,他还专门给陆小曼写了信“说头疼,不去了,准备回来”。可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徐志摩还是上了飞机,且两头都不到,他因飞机失事死在了路上。
冰心曾在徐志摩死后感叹:“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蜂蜜,女人的好处他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这句评语,当真是一针见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