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岭南春早,潮涌湾心,科技创新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这片土地发展。
《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下称《南沙方案》)提出,要强化粤港澳科技联合创新,打造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聚集。这与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目标一脉相承。
龙年伊始,省、市接连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时不我待。广州南沙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之一,是扛起国家战略平台使命任务的主引擎,服务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这是南沙的担当,也是南沙的机遇。本期我们邀请社会各界围绕“推动南沙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这一话题贡献真知灼见。
主持人:柳时强 王一晴 投稿邮箱:nfrbgzxwb@126.com
南沙城市景观图。南宣供图
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党工委副书记谢伟:
科产融合打造“湾区硅谷”,创新汇聚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快重塑全球经济版图,未来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广州南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合作平台,承载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肩负着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战略高地的特殊使命。广州南沙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之一,是扛起国家战略平台使命任务的主引擎,服务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以科产融合奋力打造“湾区硅谷”,在湾区之心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崂山实验室广州基地(筹)主任张偲、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科研规划部副部长刘鑫:
整合优势力量,做好这篇“深”海大文章
打造海上新广东,广东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广州全力建设海洋发展创新之都。当前,省、市自上而下全力开拓城市发展新版图。海洋,成为城市战略竞争的另一赛道。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
让一流大学与一流湾区共生共荣
大学之大,需要大智慧;大湾区之大,需要大发展。大湾区里的新大学,更需澎湃新动能。
近年来,南沙的战略地位不断跃升,成为全国战略平台最多、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此背景下,广州高规格谋划了南沙科学城。《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提出,要将南沙科学城打造为有全球影响力原始创新策源地、创新创业驱动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新引擎,并构建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全球合作创新网络,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南沙)院长王蓉辉:
让人才与科创同频共振,激荡海洋科技乐章
千年以来,海洋始终是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要地。
广州2200多年的城建历史,见证海、港、城的互动演进:从1000多年前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到100多年前的一口通商,海洋成就了历史上广州城市繁荣的高光时刻。
当前,广州提出“两洋南拓”,起始于港口,意图直指海洋。珠江口缝合处,南沙位于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中心点。南沙区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占广州市近九成,海岸线长度超190公里,集聚了一批海洋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科研院所、先进的造船企业和大型航运企业和港口等海洋产业基本要素。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总裁、广东省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奎:
推动南沙科学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改革先行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路径在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真正生产力。国务院发布的《南沙方案》,明确提出广州南沙要建设成为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环顾世界一流科学城,无论是美国斯坦福科学城,还是日本筑波科学城,抑或丹麦哥本哈根科学城,无一不是通过“产、城、研”融合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典范。当前,南沙科学城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如何学习借鉴世界一流科学城建设的成功经验,加快南沙科学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将其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供给“制高地”、成果转化落地“首选地”、技术转移人才“富集地”以及国际技术转移“桥头堡”和“枢纽站”,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南沙实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广东医谷产业运营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谢嘉生:
生物医药生生不息,闪耀科技之光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南沙科学城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助推生物医药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尤其是《南沙方案》高规格出台,赋予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的新定位,南沙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科技之光,让生物医药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