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将至,春的脚步更近了。
在南粤大地的149万亩茶园里,春是茶树抽芽的蓬勃生机,是茶人赶制的日夜兼程,也是茶香弥漫的满园清新。
近年来,广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明确“百千万工程”及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茶产业为抓手,全面推进强县促镇带村,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高质量发展,生动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优、经济旺、文化兴、百姓富的斑斓画卷。
新年伊始,且看广东茶如何铆足干劲“拼”发展。
拼历史:源远流长,茶脉传承
翻阅历史长卷,广东与茶结缘已有千年。南朝梁武帝时期,东莞僧人建雁塔寺于铁炉岭(今茶山镇)沿山种茶,这片叶子自此在南粤大地扎根,茁壮成长为特色产业。
广东产茶历史悠久,有名人代言,亦有世界见证。唐代,“茶圣”陆羽沿着梅关古道到访岭南,在《茶经》中“种草”韶州茶叶,在乐昌西石岩洞中题写“枢室”二字。清代,广东种茶地区渐广,产茶县已达65个,广州十三行更是开辟了世界茶叶贸易体系,奠定广东茶在中国茶业历史中的显赫地位。
茶香绵延至今,古茶树可谓亲历者。潮州凤凰镇,百年以上古茶树约1.5万株,最著名的大庵宋种已有600多年;韶关罗坑镇,百年以上古茶树有4万多棵,最高树龄达800年以上。这些古茶树与朝霞夕阳、浩瀚星空相伴,孕育了各地茶叶的独特韵味,是广东茶产业蓬勃发展的活见证。
拼文化:叹茶食茶,各呈其美
珠三角茶楼中,老广“一盅两件”慢慢叹,主打消磨时光;潮汕大街小巷里,人们一瓯三杯从早喝到晚;有客来访,客家人必定要煮擂茶招待,以示待客之礼。
广东人爱饮茶,将“得闲饮茶”“有闲来食茶”常挂嘴边,也将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融入茶中,形成了三大茶文化体系,分别是以饮食为核心的广府早茶文化、以精细见长的潮汕工夫茶文化、以擂茶为代表的客家煮茶文化。
粤茶文化丰富多彩,近年屡屡新添“国字号”“世界级”名片。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州工夫茶艺位列其中。2023年9月,饶平单丛茶文化系统上榜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与2014年上榜的潮安凤凰单丛茶文化系统一道,推进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拼品牌:嘉木良多,名茶辈出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广东“嘉木”良多,通过梳理和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奋力书写茶叶“土特产”大文章。
1月初,梅州出台茶产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建设“客家绿茶之都”“中国单丛茶乡”“三茶统筹”先行示范区,率先吹响“拼劲”号角。时间往前推移,韶关在去年11月底召开“韶关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引才推介会,官宣将打造国内知名白茶优势区。
拼品牌落子节庆活动,由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动茶农受益,拓宽市场之路。细数过去一年,首届中国蝉茶(紫金)开采节、2023潮州工夫茶大会、2023广东·英德红茶产业大会、第五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等渐次拉开序幕,带动产销两旺,擦亮茶叶品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截至目前,广东茶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2个、区域公用品牌31个、“粤字号”农业品牌目录产品290个,各地茶品各美其美、相得益彰,共同绘就粤茶多彩画卷。
拼市场:商贸繁荣,活力迸发
作为全国茶叶集散中心,广东茶年消费量约25万吨、约占全国的1/10,年流通量近600亿元、约占全国的1/5,稳居全国首位。换句话说,全国每卖出5份茶,就有1份来自广东。
单论芳村茶叶市场,辖区内有23个批发市场、8处经营户集结地、经营主体超5000家、商户1.2万家、普洱茶交易量占全国80%。在这里,茶文化和茶经济融会贯通,批量茶叶交易以规模聚势赋能,再由渠道向外扩散辐射,是茶企销售抢滩布局的首要据点。
再看茶叶博览会,深圳、广州、河源、东莞、佛山等多地如期举办,规模不断扩大,影响持续加深,塑造了一场接一场专业的年度茶业盛会,把脉市场新动向,促进贸易新合作。
广东还将岭南佳品与优质名茶进行混搭,让荔枝红茶、新会柑茶等产品形成消费热点,用一杯新茶饮闯出千亿赛道。
拼旅游:融合蝶变,新兴经济
日前,2022年度“广东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名单出炉,梅州梅县、清远连南、潮州潮安等地乡村振兴示范带均榜上有名。连南“瑶山那抹红”涵盖稻鱼茶三产融合中心等涉茶特色景点;梅县“叶帅故里·大美梅县”连接雁南飞茶田景区;潮安“凤凰山茶旅走廊”乡村振兴示范带深挖凤凰山脉资源。
一片叶子激活一个产业。创新生产模式,做强一产;深耕精深加工,做优二产;推进“点绿成金”,做活三产。春采茶踏青、夏避暑养生、秋登高望远、冬围炉煮茶,茶旅融合正催生巨大商机。
在茶产区,以茶为媒联通吃喝玩乐购正成为现实。放眼广东,各地因地制宜打造茶旅融合新路径,开发“茶+乡村游=赏茶园”“茶+工业游=看茶厂”“茶+美食游=品茶餐”等旅游路线,发展茶文旅综合体,盘活茶经济,弘扬茶文化。
【记者】伍咏言 欧晓嫦
【来源】南方农村报 南方+